【卡車之家 原創】卡友行車路上,最怕安全事故發生,而導致事故的眾多因素中,視覺盲區一直廣受詬病。隨著科技一路精進,后視鏡、電子攝像頭、四路監控……它們就像是一雙“眼睛“,在守護卡友一路暢通路上默默的充當著安全守護神。
關于車輛“補盲”路上的那點事兒你知道多少?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盤一盤。
● 后視鏡誕生有故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
1886年1月,兩位德國人朱卡爾·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樂獲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專利權,標志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誕生,但是當時的汽車別說后視鏡,就連駕駛室也是沒有的。1906年,英國最早的女賽車手多羅西·萊維在一本《女人和汽車》的出版手冊中提出了在車輛較多時可使用一面手鏡觀察車后情況的想法之后,后視鏡的概念才被首次提出。
1911年,在首屆美國印地500汽車大賽上,美國Marmon公司的工程師兼賽車手瑞·哈羅恩為了降低車身重量,在車身上安裝了后視裝置來替代觀察員,并順利拿到冠軍。但即便如此,汽車后視鏡仍舊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直到1921年一位名叫Elmer Berger的發明家獲得了汽車用后視鏡的專利并在自己的公司開始進行批量生產,至此汽車后視鏡才算正式誕生。
● 電子攝像頭強化“補盲”功能
從歷史圖片中不難看出,早期的車輛后視鏡一般圓形居多,而且只有駕駛員一側才會安裝,這或許和右側容易出現視覺盲區有一定的關系。
隨后后視鏡開始在車身兩側出現,經歷過兩側大小不一致即”大小耳“的階段之后,逐漸形成了現在普遍配置的情況。
后視鏡成為汽車標配之后,全世界的汽車生產廠家也圍繞著后視鏡做出了不斷改良。從平面鏡到曲面鏡,從陰冷天氣起霧到電加熱功能,甚至還有一些具備防眩功能。
2018年的德國漢諾威國際商用車展上,一款左右兩側沒有后視鏡的梅賽德斯奔馳全新Actros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這款車取消了傳統的車輛后視鏡,取而代之是高清攝像頭,攝像頭安裝在駕駛室右側和左側。同時在駕駛室A柱上有兩面分別率為720x1920的顯示屏,攝像頭拍攝的畫面直接顯示在顯示屏上,拉近了畫面和駕駛員之間的距離,同時還降低風噪和風阻。
其實,縱觀近年來的卡車發展,后視鏡的功能被一步步放大并優化,流媒體后視鏡、四路影像、360環繞等相繼走進駕駛室收到司機青睞,在保障駕駛員和車輛、行人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全景航拍”讓卡車0盲區不是夢
技術永不止步,安全沒有最高級。近來行業中出現的一款半掛車360°環視設備再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近日,我們采訪到跑新疆到湖南湖北路線的冷藏卡友郭師傅,擁有14年卡車駕齡的他于2020年8月給愛車安裝了這套半掛車360°環視裝置。通過近一年半的實際使用,他覺得這個系統給自己長途行車提供了方便。
“半掛車盲區大,之前倒車需要一個人在后面幫忙看著,一個人在駕駛室里操作,自從安裝了這個系統,可以在大屏幕上清楚的看到車身周邊的所有信息,一個人開車倒車輕輕松松搞定”。提起這套半掛車360°環視,郭師傅由衷的舉起了大拇指。
半掛牽引車由于車身較大導致盲區較多,每年因為盲區導致的安全事故高頻發生,而這些事故定責時往往會判定司機全責,一旦出事就會面臨巨額賠償,給一家老小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郭師傅提到的半掛車360°環視是專門為牽引半掛車研發的一種技術,通過在車頭、車尾、牽引車身兩側和掛車兩側安裝攝像頭,達到車輛無盲區的實時監控,卡友們在車輛行駛、轉向、吊車、倒車和泊車入位等場景下均能享受到無盲區的360度可視化服務,極大程度的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自從裝了這個設備降低了駕駛難度,之前不怎么敢去的偏遠地區也敢跑了,這對于現在這種車多貨少運價低的貨運環境來可以說能稍稍的緩解一點壓力”?ㄓ腰S東亮介紹稱,他開著自己的三一重卡全國“打游擊”,向全國大部分的卡車司機一樣在不景氣的市場環境夾縫中生存。由于安裝設備之后能夠以“全景航拍”的視角消除卡車盲區,而且無論夜晚還是雨雪天氣都能保證清晰地看出車身周邊狀況,讓他多了一些運營路線的選擇。
談起這套設備的好處,河北卡友郭順利也說出了自己使用感受。據他介紹,這套系統除了實現“全景航拍”視角0盲區之外,同時還兼備實時記錄的行車記錄功能。2020年11月時郭順利的車輛曾發生一起追尾事故,當初多虧了導出的視頻記錄定責,不然必然會面臨不必要的糾紛和損失。
據了解,除了行車記錄,這套設備還有偷油預警功能。如果有人靠近油箱超過十秒,系統會發出報警聲,同時清楚的記錄偷油人員的車牌號及面部特征,不僅減少了丟油事件的發生概率,還能給案件偵破保留了強有力的證據,利于快速的追回損失。
“全景航拍”讓卡車0盲區不是夢,實時行車記錄讓卡有行車更放心,這兩大功能的加持讓希迪智駕的半掛車360°環視獲得了眾多卡友肯定。
● 編后語
車輛百年“補盲”路,補的是安全,行的是放心,對于全年與車相伴的卡車司機來說,我們對于車輛的盲區監測和行車記錄自然更加上心。你有哪些更好的“補盲”絕招或者是行車故事,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區告訴我們。(文/張宏霞)